车展网

主页
分享车展新闻

两会聚焦:老百姓身边要有靠得住的基层医疗体系

来源: 中国网 时间:2023-03-10 09:54:41 阅读量:9550   

今年是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履职的第一年。张文宏重点关注基层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能力建设。

3月4日,张文宏亮相今年两会的首场“委员通道”,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新冠疫情3年来的感受”时,张文宏说,他通过调研发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承担了大量抗击疫情的工作,“他们是我们走出这波疫情非常关键的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今年全国两会,并非只有张文宏重点关注基层医疗机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卫健委主任刘俊彩在提案里写道,3年来,基层医疗机构积极筑牢基层疫情防控“网底”,发挥“探头”作用,为全国疫情防控作出了巨大贡献。

3年的新冠疫情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性凸显。目前,疫情处于低流行阶段,张文宏认为,接下来是继续强化基层医疗体系的最佳时间节点。他表示,新冠疫情以来,我国在处理疫情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为未来打造平急转换、三级联动的医疗网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当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变得有弹性、有韧性之后,如果再有疫情来袭,一个覆盖面广泛的医疗救治网络体系就可以上下联动,“这样对于未来有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挑战,我们就有信心。”张文宏说。

建设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人才是关键

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2021年年底,全国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人员有136.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47.6万人。与2020年比较,村卫生室数减少了1万个,执业医师却增加了1.1万人。

但是增加的人员还不能满足需求。刘俊彩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不足问题仍然凸显,随着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等任务持续加重,基层编制和人员没有相应增加,呈现出工作量大而医务人员少的局面。

张文宏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建设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人才是关键,也是标志,“留住人了,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就做好了”。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刘俊彩认为应增加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编制数量,根据服务人口数量及需求,综合考虑常态化疫情防控等因素,统筹区域内人员编制资源,科学核定、动态调整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编制数量,允许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在编制总额内,采取员额制管理方式补充医务人员。

基层医疗机构留不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发展空间较小。张文宏在上海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在就职前曾去三级医院做过相关规范化培训。张文宏强调,这些培训今后还需要继续加强,通过三级诊疗体系、医联体等机制,持续提升基层医生的能力,让老百姓愿意来基层看病。患者的增加会提升医生的诊疗能力,也是医生的职业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三级诊疗体系在新冠疫情之前就开始构建,“新十条”发布之后,为了保证重症患者及时被救治,三级诊疗体系被进一步完善。“新十条”发布的当天,《以医联体为载体做好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工作方案的通知》也同时发布,文件要求以网格化布局医联体为载体,完善三级综合医院之间的转诊机制,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连续性,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新十条”发布之后的一段时间,张文宏坦言,包括他在内的医务人员压力非常大。张文宏和专家团队到基层医疗机构调研期间,遇到一位他们曾在线上多次会诊过的新冠重症患者,这位70多岁的患者受益于基层医疗机构和上级医院的三级联动,成功脱离了生命危险,已于除夕的前一天顺利出院。

这些被社区医生成功抢救的患者,“给了我非常大的信心,只要我们强化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力量动员起来,就可以把疫情中高危患者在早期的黄金救治时间窗内抢救回来。”张文宏说。

为“平战结合”储备力量

“新十条”不仅按下了完善三级医疗体系的加速键,在提升基层医生的诊疗能力方面,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春节假期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基层诊疗和服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随后,参与《指南》制定的权威专家又面向全国基层医生开展了为期8天的培训。培训涵盖了新冠病毒感染的抗生素合理使用、对症支持治疗、中医治疗、炎症指标的判断等22个主题。

《指南》的两位专家组组长之一、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迟春花表示,《指南》及培训有助于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对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完善也将发挥积极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吴浩是《指南》的另一位专家组组长。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应对新冠疫情社区防控专家组组长,吴浩带领团队先后直接参加了16个省份的28场重要疫情防控“战役”。在去年两会的“委员通道”上,吴浩说,社区防控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疫情防控关键之举。

吴浩是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的获得者,他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任职近20年,上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任期内,他的多份提案聚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着力推动基层医院呼吸学科规范化建设》是吴浩今年带来的一份提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向最广大的呼吸疾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然而,常年与基层医疗机构打交道的吴浩向记者表示,基层医疗人员呼吸疾病诊疗服务能力相对薄弱,专业知识缺乏、观念陈旧,机构缺少常用诊治工具和常用药物,特别是新冠疫情的暴发,暴露了我国对呼吸慢病及呼吸道传染病的防诊治规范化还远远不够。

因此,吴浩建议,以慢阻肺病、哮喘等呼吸慢病为核心,以流感及新冠病毒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为对标目标,建立基层呼吸病专区,以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呼吸慢病综合防治能力和呼吸道传染病应对能力。吴浩表示,基层呼吸学科得到了发展,如果再有疫情来袭,可以迅速地整合出应对疫情的人力和资源,实现“平战结合”的转换。

强基层,利在当下,功在长远

吴浩曾两次走上“委员通道”,第一次是2018年,当年全国两会首次开启“委员通道”。当时,吴浩是北京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委员通道”上,记者向他提问:“北京有很多大医院、名医生,社区医生对百姓的健康能起到什么作用?”

2018年,新冠疫情还没来袭,基层医疗机构的重要性还没现在这么广为人知。吴浩在“委员通道”分享了一个案例:有一天,他在电梯间遇到一位85岁的老奶奶,经过询问得知,老奶奶带着60多岁的女儿来看全科医生。“看到她们,我就在想,这不正是我们的未来吗?当我们老了,如果有一个值得信任的全科医生,在家门口做做健康保养,就不用奔波在大医院里受罪了。”5年后,张文宏在“委员通道”上,再次强调基层医疗机构在守护老百姓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张文宏、吴浩都以老年人来举例,这并不是巧合。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主要人群正是老年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需要经常去医院看病、开药,同时,他们也很节俭,不愿意多花钱。在他们家门口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方便、人少,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张文宏说,建设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疫情,也是为了未来的整体医疗需求,“老百姓身边要有靠得住的医疗体系来支撑。”

中国的老龄人口越来越多已是不争的事实。据国家卫健委推算,“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前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守护这些老年人的健康离不开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医务人员。2018年两会,吴浩在“委员通道”上说:“社区医生的春天就是健康的春天。”5年后,这句话依然没有过时。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